鼓励担当作为,更要为作为者担当
来源:钧正平工作室·中国军号
上世纪九十年代,由于集体山林的产权主体没有明显界定,林农作为集体山林真正的所有权主体被虚置,林业大省福建的很多地方出现了“乱砍滥伐难制止、林火扑救难动员、造林育林难投入、林业产业难发展、农民望着青山难收益”的“五难”困局。位于闽西山区、森林资源丰富的武平县就是这样的典型,广大的林农只能守着“金山银山”过穷日子。
而想要改变这一现状,就必须解决产权归属不清等体制机制问题,推动林权制度改革。可是在当时,这项改革是有风险的,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有些地方出现乱砍滥伐的情况,中央暂停了分山到户工作。20多年过去了,还能不能分山到户,大家都拿不准。
为了解决林木、林地产权不明晰,群众“靠山不能吃山”的困境,在既没有上级授权,也没有具体法律依据,更没有其他地方经验做法可供参考的情况下,武平县大胆拉开了全县林改的序幕,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。

毕竟没有先例可循,没有政策可依,出了问题谁负责?就在这场改革的关键时刻,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在武平考察现场作出了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”的重要指示,肯定武平的林改做法,为武平干部扫除了后顾之忧。随后在他的带领下,福建省的干部同志经过深入调研、反复论证,推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,形成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层面的林改文件。几年后,福建的林改经验被2008年中央10号文件全面吸收,向全国推广。
“做事要有魄力,为官要有担当”。工作上想要有进展、事业上想要有突破,离不开敢干事、能干事的人,更离不开直面风险的担当精神。
在现实工作中,群众关心的“急难愁盼”问题以及关系单位的主责主业的关键问题往往都是风险较大、难度较高的复杂问题,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既考验干事者的能力,也考验干事者担当的勇气。
正如习主席在重要文章《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》中所说:担当和作为是一体的,不作为就是不担当,有作为就要有担当。做事总是有风险的,天底下哪有那么多四平八稳、顺风顺水的事。正因为有风险,才需要担当。如果工作都那么好干,谁上去都能干,那还要什么担当呢?事物往往就是这样,越怕事越容易出事,越想绕道走矛盾就越堵着道。相反,只有豁得出去、敢闯敢干,下定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”的决心,真刀真枪干,矛盾和困难才可能得到解决。

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,不能期望每一项工作只成功不失败,更不能苛求每一个干事者只有成绩没有失误。我们在鼓励党员干部主动担当、大胆干事的同时更要允许试错、宽容失败。只有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,才能真正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,才能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,提升敢于担当者的“政治安全感”。习主席就曾指出,“干部干部,干是当头的”。正因为担当干事、冲在前面,就必然存在出错摔跤的可能,如果缺乏容错机制,不为担当者担当撑腰,必然会挫伤干事者的工作积极性,让本来正确的工作半途而废,甚至会让一些冲锋在前的干部产生恐惧心理,进而有“少做少错、不做不错”的消极态度。
因此,让那些想干事的党员干部最终能干成事,就必须完善激励制度,建立科学的容错机制;就必须层层担起担子,人人负起责任。不让冲锋在前、敢拼敢干的干部“流汗又流泪”。正如习主席所说:要干事,要改革,要解决矛盾,有些争议乃至责难是难免的,把石头扔进水里都会激起涟漪,更何况是想做成一番事业?因为怕争议而缩手缩脚,该干的也不干,这不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态度。
(钧正平工作室·中国军号出品)